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5:29    次浏览
(重庆晨网记者黄晔3月19日18:49报道)长江边上,面对着桃花岛的宝山公墓,近日新添了一座墓碑。墓碑的主人叫严济民,1921年10月出生,2015年3月落葬此地,与世长眠。?最深的感谢:刻在墓碑上路过这里的人都觉得很奇怪?为什么碑文上没有一个后人的名字呢?为什么会刻上“木洞镇三社区”这几个字呢?宝山公墓的工作人员还清晰地记得,前段时间浩浩荡荡一群人来为严济民送葬,听说,老人生前没有娶妻生子,为他送终的人有两个姐姐的后人和老人身前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。“这是我们大家伙商量决定的,也是老人所希望的。”昨日,严济民老人的外侄儿,81岁的陈远德告诉重庆晨报的记者,目前严老先生在世的亲人有7个外侄,他们又有不少后人,于是大家没有分别罗列名字,而是在墓碑上落款“严老先生众晚辈”。之所以刻上社区的名字是因为大家觉得这是老人所希望的。前两年严济民过生的时候,陈远德从四川来重庆看望老舅,严济民激动地把政府送来的黑外套拿出来对外侄儿看,告诉他:“每逢年节社区都要来慰问我,送吃送穿。这衣服是他们送来的,你看好看不?”老人还囔囔地念着:“今后要是我走了,墓碑上一定要刻上社区政府的名字。”张吉兰是严济民另一个姐姐的女儿,她的儿子邹胜彬说:“每次到舅公家去他都会念叨政府的好,这次舅公突发脑溢血,社区的魏书记也是跑前跑后。我们都很感激他。”李洪琴是最后照顾老人的亲戚,她是严济民老人外侄孙女,她说:“我不识字,生活上可以应付,但老人生病了,家里突发一些紧急情况就只有给社区打电话求助了。”最大的心愿:能落叶归根3月3日,93岁的抗战老兵严济民走完了自己最后的旅程。曾经征戎半生的他,曾经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落叶归根,回到故土。1921年11月,严济民出生在重庆巴南的木洞长坪,由于父母早亡,从小跟着大姐一家生活。1940年,严济民被国民党抓壮丁,随即参加了抗日战争。“当时,日本人的先头部队已经打到湖北省,在神龙架一带我舅舅他们部队与日军进行激烈作战,他在与敌人的近身肉搏战中,不幸被刺刀扎伤,并在脸上还留下了永久的伤疤。”陈远德说。据了解,国共内战期间,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,严济民不得不随部队前往台湾,这一去就是几十年,在台湾的岁月里,严济民并没有成家生子,因为身边没有一个亲人,这使他愈发地思念故乡的亲属,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共关系逐步缓和后,他才得以叶落归根回到故里。严老先生家里珍藏了很多老照片,西装革履的他在成都、深圳等地与侄儿、侄女们留下了美好的瞬间。在大家的记忆中,这位木洞籍台胞是80多岁后才定居巴南的。由于他是抗战老兵,经济上没什么困难,有一套住房和一笔积蓄。但是,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,他听力下降、行动不便,急需有人进行护理,在木洞镇政府和所在社区的主动协调下严济民的侄女、侄孙先后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重担,老人的日常生活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。身后的遗愿:做福利事业2014年,由于种种原因,亲属对于严济民的护理出现分歧。他的侄女找到木洞镇三社区,希望社区出面帮忙调解。19日,木洞镇三社区书记魏必勇说,因为这事,这两年他跟老人走得更近了。在魏必勇的办公室里装着不少严老先生的遗物,最珍贵的就是他留下的几张存折。账面价值有50多万元。“这笔钱现在有点棘手!”魏必勇老人2月23日突发脑溢血,他联系医院,住院期间,这些存折就交给他了,不久老人去世了,他就一直保管着。“之前老人曾表示过把钱捐给社区。”魏必勇说,但是老人没有留下遗嘱,现在有些亲戚有意见,他只能暂时保管着。陈远德也说:“老舅曾说过,死后的钱财不留子孙,留在当地做福利事业。”但也有一些亲戚有想法,希望能分些钱改善他们的生活。